艺术沙龙

聚贤堂 ‖一图一言 ‖ 7

 


 三才兼备品茶论学增幽趣 
祥气丰盈祈福谈心结善缘


一 图 一 言

 

 

麦时玮

 

 

《永和九年》
 


抛砖

 

      书籍就是“砖”,读书人常年会疲于搬“砖 ”,后来,觉得光是读书不过瘾,就真去搬砖。那是汉晋时期的古砖(甓),每一块就是一种文化,甚至是一部历史。古砖从唐宋年间被文人制成砚田便走进书斋,名扬天下。


      史书载,秦汉砖瓦适于制砚。“阿房宫”砖砚莹滑如玉,颇能发墨;三国时曹操建“铜雀台”的砖瓦坚实如铁,作砚不渗水。《西清砚谱》将古砖瓦砚列为砚林精品。“金石派”宗师吴昌硕诗:“缶庐长物唯砖砚,古隶分明宜子孙”。民国总统徐世昌、画家黄宾虹、诸乐三、潘天寿、丰子恺等都在案头摆放不少“秦砖汉瓦”。


      “蘸宿墨,洒云烟,古心相伴永和年”。一款引书家追捧的名砖砚“永和九年”出自浙江。 殷荪《中国砖铭》收录的“永和九年砖三款”中就有此识。此砖字体古劲长斜,天机行之,起笔方正厚重,运笔外方内圆,竖笔如悬针。


      话说,永和九年(公元353年)农历三月三日,四十一位名士相约到浙江绍兴山阴的兰亭“修褉”,边喝酒边作诗,合成“兰亭诗集”共37首,公推王羲之书写作序。王羲之酒酣耳热后,铺开“蚕茧纸”以一支鼠须笔一蹴而就写下《兰亭序》手稿,后来,此稿成为中国书法史至高无上的坐标,连王羲之自己在日后多次重写也无法超越。这份原稿真迹最终成为昭陵陪葬品,但其书法影响后人1600多年,甚至连摩写本都成为治疗书家心病的药。临摹的追随者有: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米芾、陆继善、陈献章、赵孟頫、董其昌、八大山人、陈邦彦,甚至宋高宗赵构、清高宗乾隆……等等,几乎史上的书家都为之“俯首称臣”。


      永和九年,历史就好像一直在“会稽山阴之兰亭”恭候着王羲之,成就其旷世名作。谢安、孙绰、谢万、袁峤之、庾蕴、孙统、郗昙、许询、徐丰之、支遁、李充等一众“玉树临风”的名士均在场见证。此后,“文人雅聚,曲水流觞”成为千古佳话。
“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今又再逢“三月三”,诚心将“永和九年”砖砚与《兰亭序》书帖端奉案前,发古而幽思……


      晋有名士,温润如“玉”;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此番抛砖,谁来“吹鸡”,何处盍簪?

 

林金明

 

 

《问禅》

 

因果

 

      山人:请教“大师”,何为“因果”呢?


      大师:因果就是,…… ,……。……!……;……,……。……


      山人:听大师说了那么多因果的道理,我总结出,原来“因果”的道理,就如“食猪红,屙黑屎”,一样的!


      大师:!!!

 

叶善民

 

 

《春山着意》

 

      我想,最合适的表达方式,就是最好的技法。无谓过多地纠缠于所谓的技法。

 

李建中

 

 

 《空纳万境》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是佛家思想的最好践行者。他在出世与入世之间选择了出世独居。住在破败的草房里,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清贫的生活中他找到了人生的乐趣。他淡泊恬静的生活追求,就是禅宗的最高境界。


      在现实生活中,我不能也不敢复制前人的生活,我在佛门外徘徊着,在尘世中思量许久,终于明白佛法的修练指的是修心,佛祖并不是要我们每个人都出世去过苦行僧般的生活,只要我们心怀禅意,就算身处闹市,日夜奔忙,依然可以为自己的心构筑一方世外桃源,让心灵停泊。

 

黄宇平

 

 

《渺烟欲雨春来晚》

 

春雨

长篱惊鸟掠云溪,江渚葭汀凭澍低。
一抹闲云千仞翠,半潭新雨湿人衣。

 

王妙华

 

 

《 竹 》

 

竹子

 

      竹子文明,影响中华数千年。


      竹子,是一个充满魅力的文人。魏晋七贤,醉在竹林;板桥写竹为神笔,东坡咏竹成绝唱……


      市井山民,更爱竹。“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

               
      山村乡野,编制箩筐,竹楼,竹桥,竹筏,背篓、菜篮、席子……


      以竹代木,竹家具,竹工艺、竹乐器,扫帚、桌、椅……建棚搭架,竹海一片,人类生活息息相依。


      医药,竹叶、竹茹、竹菌、竹实,竹根、竹笋、竹青、竹叶心……何止,竹纸,竹盐,竹炭,竹纤维……未来文明,更需要竹子。

 

朱伟良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

 

自嘲

 

      参与三祥轩一图一言栏目,一周一篇短文一幅作品,对于既乏文才,又不擅长快速创作的我,还真是一个考验。设想着作字为文要不落俗套迥异于人。于是一向懒散的我,不得不抽出大量时间去读书,把一些束之高阁的中外名著,报纸杂志微信都一一品读,希冀以此获得一些创作的灵感。

                                        
      然而事与愿违,我发觉自己竟然不敢措手了。所有华丽的辞藻,所有优美的意蕴,所有高妙的技巧。早已被诗人作家穷尽了。我的人生阅历如芥子微尘,一枝秃笔更如长满了斑斑铁锈,无法闪亮。写出的文字浅薄稚弱,竟至无法卒读。


      曾经因为发表过若干豆腐块文章,就以为可以下笔千言,咳吐珠玉;曾经因为参加过几次书法比赛侥幸入选,就以为必将震古烁今书史留名,焉知渺浮海之一粟。早已过了年少轻狂的年纪,发秃齿摇目昏耳聩,脸皮倒是越来越薄了。才劣不能制奇文,力薄不能成杰构。虽然有朋友发微信给我,说我的文章奇巧,有耐人寻味处。但持此观点的料不在多数,我还是无法自信。登泰山而小天下,我暗暗生怕起来了,再写下去,恐怕要逃之夭夭了!


      为文如作书画,在加减之间。金明兄道:画家画家,边画边加。这只是戏言,真正高超的书画,必定是简至极处。


      文贵简,凡文笔老则简,意真则简,辞切则简,理当则简,味淡则简。气蕴则简,品贵则简,神远而含藏不尽则简,故简为文章尽境。书画亦是如此。


      书成此文,聊以自嘲且充一周之数,罪过罪过!

 

注:一图一言由作者提供,文责自负。

 

三祥轩书画院

举办展览、笔会、讲座、研讨艺术活动
推介高水平的诗书画印艺术家
构建高端鉴定与收藏群体

 

 

Copyright Reserved 2012-2018 技术支持由雅昌艺术网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