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新闻

古镇的梦~孙共文中国古镇小品欣赏

 

中国名家写古镇(岭南篇)作品展
 
班澜/文
 
      中国古镇大多有地形之胜,或居高临下,或依山傍水,或通衢埠头,在传统文化中讲究风水,于今观之甚合环保之旨。故中国古镇多得山水之秀美,是宜诗宜画之地。岭南古镇风景更具独特风姿,如海中南澳之蓝天碧海、金沙白浪、绿树红墙,渔歌帆影;建于“赤土高地”的开平赤坎古镇,江水盘绕、古树蓊郁;丹霞古镇更多奇山异水,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多奇峰异石,深壑秘谷;更何况岭南四季皆暖,梅花、木棉、紫薇、荷花等等,次策开放;榕、竹、荔枝、龙眼,浓荫常蔽,把古镇装点得花团锦簇,底是独异美境。
 
      中国古镇在建筑上各有特色,体现了建筑艺术的不凡和审美趣味的超迈。经过历史的风雨留存至今,它们见证了一个地方的文化历史和美的创造。岭南古镇有许多独特的建筑,如岭南四大古镇之一的安铺,始建于明代,它的骑楼是东南亚风格,建于清末民初;开平赤坎古镇的600多座骑楼依水而建,也是典型的侨乡建筑风格;珠海市金鼎镇,其栖霞仙馆、碉楼、祠堂,及格式齐整的清代民居,构成了完好的古建筑群落;南雄的珠玑古巷,是珠江三角洲人“祖宗故居”,簇集的各姓祠堂各是风采,几乎是一座古建筑博物馆;还有梅州古镇的客家围屋,也是建筑的奇迹……这些古雅的建筑,自会引发画家思古幽情。
 
      古镇之古,乃有悠久历史,有文化沉淀,可称之为古镇文化,是应该珍视的。岭南文化即包括了古镇文化。其风俗、习惯、礼仪、禁忌,以及历史名人、传说等等文化要素,在岭南古镇也各有风采。如番禺的沙湾镇,广东音乐、飘色、龙狮、兰花等民间艺术和风俗文明即长盛不衰,获我国民间艺术之乡称誉;东莞市清溪镇是客家人聚居之地,中原文化和岭南文化相融合,清溪客家山歌,麒麟舞、客家民俗舞等,俱声名遐迩。文化要素在绘画中之重要,自不必赘述。
 
      岭南自古重经济,古镇在岭南经济发展中功不可没。岭南物产丰富,很多古镇都有自己的名牌产品,荔枝、芋头、龙眼、番薯、冬笋、砂糖桔、百香果……都与古镇的名字联系着,而岭南的茶餐、海鲜更是行销世界。再说,岭南出好工匠、好商人,古镇的商业氛围即非常浓郁,这在全国的城镇中是很突出的。如今的镇办工厂和企业走向了现代化、科技化、国际化,更可以大书特书。这决定了岭南古镇面向未来的发展,充满了蓬勃生机。
 
 
《中国名家写古镇(岭南篇)珍书珍画珍邮图册》封面
 
孙共文中国古镇小品欣赏
 
 
《英德活石水村纪游》
 
千章古木都凝绿,百啭黄鹂尚好音。
君有佳人同笑语,我怀拙患阻登临。
——宋·陈宓
 
 
《晨韵》
 
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
 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 
——唐·杜荀鹤
 
 
《童戏图》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宋·杨万里
 
 
《岭南春晓》
 
画屋芦花净,红桥柳树深。 
鱼艘寒满港,橘市书成林。
——宋·戴表元
 
 
《曲水春烟》
 
两两归舟晚渡关,孤云倦鸟各飞还。
 月明乌镇桥边夜,梦里犹呼起看山。
——明·史鉴
 
 
《嬉雀图》
 
雨余溪水掠堤平,闲看村童谢晚晴。
竹马踉蹡冲淖去,纸鸢跋扈挟风鸣。
——宋·陆游
 
 
《英德九龙镇活石村印象》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唐·韩愈
 
 
《英德石水村纪游》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
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宋·苏轼
 
 
《闹春》
 
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
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
——金·元好问
 
现代人心中的古镇
 
      诗人卞之琳于1933年写下《古镇的梦》,它不是纪实之作,据诗人讲,是“回忆江南僻地典型小镇的想象之作”。无意以褒,无意于贬,诗人只是诚实地记录下他对古镇生活的感受,记录下这江南一隅,记录下人类一种生存图景。
 
      诚如,艺术家孙共文先生一样用画笔记录他心中对古镇、对家乡的记忆与真情。
 
古镇的梦
 
卞之琳
 
古镇上有两种声音
一样的寂寥:
白天是算命锣,
夜里是梆子。
 
敲不破别人的梦,
做着梦似的
瞎子在街上走,
一步又一步。
他知道哪一块石头低,
哪一块石头高,
哪一家姑娘有多大年纪。
 
敲沉了别人的梦,
做着梦似的
更夫在街上走,
一步又一步。
他知道哪一块石头低,
哪一块石头高,
哪一家门户关得最严密。
 
“三更了,你听哪,
毛儿的爸爸,
这小子吵得人睡不成觉,
老在梦里哭,
明天替他算算命吧?”
 
是深夜,
又是清冷的下午:
敲梆的过桥,
敲锣的又过桥,
不断的是桥下流水的声音。
 
孙共文
 
画家
简 
 
 
      广东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致公画院副院长、广东南越画院副院长、广州山水画研究学会副会长、广州羊城书法研究会副会长、广州隔山书画院理事、广州专修学院副教授。

 

Copyright Reserved 2012-2018 技术支持由雅昌艺术网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