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海一周 || 璀璨花都,书写锦绣
艺术界 资讯
璀璨花都,书写锦绣
庆花图建馆六十周年书画展筹备中
左起:陈志桂、林金明、黄宇平、彭强华、莫各伯、邓碧湖、任细祥、蒋兆忠、姚湘洛、刘元广
书香润泽心灵,阅读丰富人生。值此花都区图书馆建馆六十周年来临之际将举办画展,其主创人员,于3月30日齐聚三祥轩书画院,泼墨挥笔共创2幅合作画。花都区图书馆馆长陈志桂、花都区文学艺术联合会主席郝海峰、三祥轩书画院董事长任细祥出席主创活动。
花都区图书馆建馆六十周年又恰逢新馆正式运行,目前,拥有两个馆区馆、面积超过2.4万平方米、藏书超过120万册、年入馆读者超过130万人次、年图书外借量超过210万册次、综合服务效能连续多年居全国前列的图书馆,该馆旨在为花都市民打造一个优美、静谧的阅读环境,提高全民阅读,共建书香社会。
据介绍,《庆花都区图书馆建馆六十周年书画展》中,艺术家蒋兆忠、姚湘洛、刘元广、劳齐寿、林金明合创《芙蓉叠翠》,艺术家邓碧湖、彭强华、莫各伯、黄中、黄宇平合创《幽涧松风》,两幅尺寸为367cm×95cm作品,届时将于4月中旬开馆庆祝活动中向读者们展示。
艺术家们正在创作
广州 看展览
丝路光华——粤陇文物联展
展览日期:2022.03.24-06.26
展览地点:广东省博物馆
甘肃是“陆上丝绸之路”的交通枢纽,广东则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此次展览共汇集广东和甘肃地区超过500件文物,结合最新考古发现及史料文献,介绍甘肃河西走廊与广州通海夷道的重要作用,探索丝路变迁对中国历史的深刻影响。
位于中国西北的甘肃,连接中原和亚洲内陆,成为“陆上丝绸之路”必经的交通要道;位于华南地区的广东,面向广阔的南太平洋,拥有“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贸易港口。它们相隔千里,又息息相关。通过这个展览,我们不仅能重新思考南北两地的内在联系,了解甘肃河西走廊和广州通海夷道的历史与渊源,更能深入体会同一时空下跨地域的思想技术传播和交融互鉴的文化历史,思索丝路变迁对中华文明的深刻影响。
展览现场
“蜻蜓眼”玻璃珠(甘肃省博物馆收藏)
高浮雕兽面纹金带扣(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收藏)
石峡文化玉玦(广东省博物馆收藏)
唐代鸽子纹锦残片(甘肃省博物馆藏)
佛山 看展览
尽精微、致广大
徐悲鸿临摹伦勃朗《妇人倚窗像》修复研究展
展览日期:2022.03.08-06.05
展览地点:广东和美术馆
广东顺德北滘新城怡兴路 6 号
《妇人倚窗像》为 1922年徐悲鸿于德国柏林的临摹之作, 原作出自油画大师伦勃朗之手,这张临摹画作不仅见证了徐悲鸿当时对西画的推 崇,也展现了他心系祖国,试图利用西方绘画体系力挽国内美术界颓势的决心。此画在赠送给至交孙佩苍后,漂洋过海几经转手,现为和美术馆所藏。
2022 年正 值此画创作 100 周年之际,经由广州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油画系材料与油画修 复工作室精心修复后,这张具有代表性的临摹之作也在这一特别的年份中重回大 众视野。借此契机,本次展览将跟随修复技师的脚步,以技术与人文交织的视角 走近徐悲鸿的临摹之作《妇人倚窗像》,寻找此画背后关于时代变迁与个人命运 的故事,从“精微”处感知徐悲鸿的艺术生涯的“广大”。
徐悲鸿临摹伦勃朗 《妇人倚窗像》作品图像采集
《妇人倚窗像》 徐悲鸿 布面油画
88 × 66.5 cm 1922 和美术馆藏
《孙佩苍夫人与女儿画像》 徐悲鸿 布面油画
84 × 66.5 cm 20世纪30年代 和美术馆藏
《奔马》 徐悲鸿 纸本设墨
67.4 × 44 cm 1947 和美术馆藏
上海 看展览
想象与真实
十九世纪欧洲铜版画中的晚清帝国
展览日期:2022.03.08-04.05
展览地点:上海鲁迅纪念馆
版画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因其内容表现的强烈感染力备受鲁迅推崇。近期,“想象与真实——十九世纪欧洲铜版画中的晚清帝国”展在上海鲁迅纪念馆“奔流艺苑”专题展厅展出,呈现了1843年出版的托马斯·阿罗姆铜版画集《中国:那个古代帝国的风景、建筑和社会风俗》中的铜版画,带领观众一窥欧洲人在铜版画中描绘的“想象与真实”的晚清。
展览精选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所藏1843年出版的托马斯·阿罗姆铜版画集《中国:那个古代帝国的风景、建筑和社会风俗》中的铜版画90件,以及上海鲁迅纪念馆藏与鲁迅相关的9本欧洲铜版画书籍。主办方希望通过展现这些层次丰富、线条细腻、轮廓清晰的铜版画,带领观众领略欧洲铜版画精准细腻的技法、疏密有致的构图。
托马斯·阿罗姆 北京圆明园正大光明殿
托马斯·阿罗姆 中国长城
托马斯·阿罗姆 中国北京西直门
托马斯·阿罗姆 五月端午龙舟会
梅菲尔德版画《劳动者》,上海鲁迅纪念馆藏
多雷铜版画《神曲》
多雷铜版画《堂吉诃德》
台北 看展览
亚洲织品上的缤纷纹饰
展览日期:2022.03.12-06.05(第一期)
2022.07.01-09.11(第二期)
展览地点:台北故宫博物院南部院区
“亚洲织品展”近日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南部院区展出。展品中有珍贵的南亚传统刺绣,有中东地区传统男性服饰、东南亚地区的仪式用布等,均为台北故宫博物院独树一格的院藏织品服饰文物,呈现亚洲多元文化。
此次展览共分四个单元,“焦点展件”全面分析经典织品的特色,进一步诠释它的文化意涵;“认识织品”从纤维材料、织染技法、装饰纹样、服饰剪裁等方面解构织品染织工艺,让织品赏析更浅显易懂;“区域风情”介绍包括西亚、东亚、东南亚、南亚等各地精湛的织品服饰;“婚庆盛装”透过亚洲各地结婚礼服的展示,理解服饰背后的礼俗文化,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愿。
20世纪初期 波卡丽刺绣头巾 旁遮普地区(今日印度旁遮普邦)
20世纪初期 坎特丝刺绣盖饰 孟加拉地区(今日孟加拉及印度西孟加拉邦)
19世纪 织金缀织男性外袍 伊拉克或伊朗
20世纪初期 神圣的仪式布 印尼 南苏拉威西(托拉查人)
明 16世纪 艾虎五毒水田纹锦 中国
20世纪初期 波卡丽刺绣头巾 旁遮普地区 (今日巴基斯坦)
日本 看展览
兵马俑与古代中国
秦汉文明的遗产
展览日期:2022.03.25-05.22
展览地点:苏日本京都市京瓷美术馆
为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此次展览以秦始皇陵兵马俑为核心,汇集约200件文物,主要出土于秦汉两朝的中心地区陕西省,以此展现秦汉时期的辉煌文明。多件文物为首次在日本展出。
本次展览共展出来自陕西省16家和湖南省1家文博单位的共121件(套)文物精品,内容包括秦始皇帝陵出土的兵马俑、汉景帝阳陵出土的动物俑、茂陵博物馆的鎏金马、陕北榆林地区汉画像石、湖南里耶的秦简等。藏品时代上启西周,下至东汉,时间跨度达1600余年。展览围绕“统一前夜”、“一统天下“和”传承与发展“三个主题,采用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方式,重点介绍我国自西周历经春秋战国直至秦汉这一历史时期发展的一些显著特点,以及近年来对以秦始皇帝陵、汉景帝阳陵为代表的秦汉历史文化研究的成果。
展览现场
兵马俑
邮票 故事
战国虎节 王权象征
从殷墟甲骨到商周铜鼎、从战国虎符到秦代木牍、从汉代印信到宋代金牌、清驿火票,我国三千多年邮驿通信史留下众多珍贵文物见证。它们不仅是祖国历史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勾勒出中国古代邮政历史的美丽轮廓。
在国家名片——紫禁瑰宝邮票特展上,25件珍贵文物,件件精彩。其中最能代表中国古代邮政的就是这件战国时期青铜器——王命传任虎节。
王命传任虎节
符牌作为一种特殊的信物,在我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被广泛应用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它既是征信之物,又是古代权利和身份的象征。
大家最为熟悉的虎符便是作调兵遣将之用,皇帝与领兵将帅各持一半,合符以征信,所以又叫兵符。这也是今天常用汉语中“符合”一词的由来。
王命传任虎节邮票
۞ 珠联璧合 ۞
春
《老镇秋月朗》 蓝广浩 题
彭强华 莫各伯 合绘
骆耀全 书
国画 188cmx68cm
2020年 三祥轩书画院收藏
诗词
九日登龙江
明·张滂
红树著霜残叶飞,山含紫翠晴烟微。
稻香村落酒初熟,秋老江天雁未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