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沙龙

大家说画 | 无言独化 古雅妙谛

 

 

 

      大家
 
      说画
 
      第三十九期
 
无言独化  古雅妙谛
 
——读卢延光先生山水画
 
班澜/文
 
 
《一船撑出绿荫来》    2010年   136cmX68cm  卢延光
 
      头一次见到他的山水画,就记住了他的名字:卢延光;再见到他的山水画,不看落款也知道是卢延光,哪怕署名卢禺光也不会疑虑。缘何如是?因其有鲜明的艺术风格。风格是艺术家成熟的标志,从艺者都会以毕生之力追寻之。法国美学家布封曾说:风格即人。乃指人的才气和修养。艺术家必须有才能,但仍要使其生命活力在创造中自觉绽放,从而打上个人的审美烙印。
 
 
《林泉烟霭图》   国画  138cmx68cm  卢延光
 
      近读卢延光文集《六十岁了才明白》,对其所以成就的艺术风格似乎有些明白。择其要,有两点特别值得注意。首先是挣脱困扰,思想解放。他说:“对佛学的真善美的向往,对普度众生大慈大悲的悲天悯人的仁爱情怀,及无功利心的人本精神、牺牲精神,禅宗的行为超越、打破执着、放下等等的大智慧及思想解放。”(《天降瑞气 光孝重光》)因此他接受了董其昌“不为造物役”的思想,认为:“不为造物役其实是不为‘物’(包括对自己)的奴役与束缚,这其中包括个人的心灵自由的释放”。从而他在精神上实现了古代大师的融汇,他说:“山水画中,我特别喜欢黄公望、倪瓒、王蒙、弘仁,他们清疏、洁淡,注重性灵,强调心灵自由,他们是抒发性灵的大师”。在他们的艺术中,看到了他们的心性、心智,理解人与天地固化,自然而然,以求人格独立,完善的精神高度。(《重回巨匠肩膀》)如是,他在精神上的独立和自由,成为了取向真美境界的基础。由此他在艺术实践中确立自己的审美理想,他坦承:“自娱、自适、消闲、养性,把绘画变为心灵的平衡调节剂或怡性寄情的安乐椅,是我这几年画画的哲学思考。”他追慕先贤优雅的气质,崇尚晋唐浪漫的装饰风,标榜画家人格上的士大夫气,他称自己的画风是新古典主义。这很重要。20世纪80年代在历史的反思中,曾发生文化寻根思潮,在文学创作中就出现了新古典主义倾向,如汪曾祺的小说、杨炼的诗歌。绘画领域则是对文人画的肯定和重视,对青藤、八大、石涛的尊崇,以及山水画的振兴。可以说卢延光先生的新古典主义是应运而生的,是艺术发展的正途。以是我即重读了他的山水画,虽然以前写过两则短评,乃嫌浮浅,故而就二三愚见略为之说。
 
 
《畅神图》卢延光
 
01
 
无言之境
 
      一、无言之境
 
      中国山水画产生于卧游的美感需要,基于生命共感的创造。无功利性,也即是无言的美境。但是从20世纪的新文化运动始,文艺成为社会革命的工具,成为阶级斗争的武器,即成为功利性的文艺。如鲁迅小说集名《呐喊》,就标示了它的言说性。徐悲鸿先生的绘画,如《骏马图》、《雄鸡图》、《愚公移山》等,都有呼唤国民反抗日本侵略的话语意义。这种对民族生存发展有利的声音是好的,作品也会受到人民认同。但是在和平的年代,纯美的、无功利的,无言的作品,应该有重要地位,才会有健康的艺术发展。然而历史惰性,使山水画的政治历史主题已成众声喧哗之势,那些大家成为榜样,石鲁的《转战西北》、李可染的《长征》、《万山红遍》、钱松岩的《红岩》等,影响尤深,因此,卢延光先生以无功利性的,抒发性灵的、闲逸的山水画,开始复归无言之境,意义重大。
 
 
《伯夷叔齐图》 卢延光
 
      所谓无言之境正是艺术超越话语而含蕴更多内容的无言的言说。如果承认美是无功利性的,那就应该承认艺术的美境是无言的,美是在无言中祛除社会功利遮蔽,把复杂的,无法言说的生命感受和生存情态揭示给我们看。德国美学家加达默尔,在谈到当代艺术时,认为“就欧洲绘画而言,这种无言性始于静物画和风景画”。“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就像辨识出荷兰静物画中剥开一半果皮的柠檬一样,在现代静物画中发现了令人喜爱的绘画主题——姑且这么说,因为我们缺少更好的词语来称谓不再是主题却又显现出来的东西。”(《无言的形象》)他的无言主张是与西方现代派主张复古与学习民间艺术是一致的。从艺术发生的源头,如最古老的岩画即是无言的,民间的剪纸也是无言的。只是进入私利私权的社会,艺术堕落为权利的代言,主题即如私欲一样膨胀了。回到无言,让艺术不再是主题的喧嚣,而显现出更多的无言的东西,纯艺术就回归了。
 
 
《山静云吐图》  2018年  138cmx68cm 卢延光
 
      欣喜的是,我们在卢延光先生的山水画中可以感知无言之境。首先,他的山水画远离世嚣俗尘,不涉功名利禄,得山水之静、水之清、云之洁、树之荣……每幅画都是一个清静明朗的世界。读这样的画会使人燥气全无,忘乎名利,洗心和气。其中的宁静祥和之气,即无言的主题,它不强制人去思,而是用整个身心去感悟,有更丰富的内涵。
 
 
《不知深山里,还有几人家》 卢延光
 
      如其《不知深山里,还有几人家》,若循主题意识去想,必会归于生态主题,这画题的句子是一声沉重的叹息,易让人感到是为生态破坏的愤懑。其实不是。且看此画乃崇山茂树,雨云流溪、高屋瓦舍,桥上有高士携童子出游。是一派祥和气象,恍如仙境。这样的美景又何必叹息呢?我想,画家表现出的是对古代隐士和谐生活的向往,对喧嚣的现代城市生活的厌烦。从形上的角度来看,或是当下社会人心的浮躁的无言的抗议。或者你还可以体会出更多的东西,那正是无言之境的妙处。
 
 
《松林待客图》   2000年   136cmX68cm  卢延光
 
      所谓无言之境乃近乎天籁。宗白华先生认为中国画的意境是由空、舞、道三要素构成。主题绘画的时空是指向现实的时空,如石鲁《转战西北》是解放战争,是西北高原,这时空是指向历史的实在,从而决定了主题指向。在这样的时空中,画眼乃是一个伟人的背景,其话语即是显豁而确定的。无言之境首先就是时空的不确定性,观卢延光的山水画,山水云树等自然要素,是无时间性 ,蓬蓬远春,采采流水,亘古如是。而画面中出现的房屋、木桥等人造之物,也是充满古意,甚至人物也似古人,这即是对现代时空的疏离,亦可见在时空感上对现实性的抗拒,从而构成无言的时空。
 
      从动的角度观之,卢延光的山水画多位竖幅三角形构图,山势以近于平行的曲线一路向上,至于峰巅,其中力的样式充满了上升的意味,这含蓄了大自然生命的律动。塞尚为纪念父亲画的风景,即由一系列重叠的三角形构成,象征着一代又一代生命的延续,表现了对生命的尊崇和对父亲的爱。卢延光的三角形构图同样对生生不息的生命的礼赞,无言中让人心动。表现自然和人类生存的最根本的东西,道也在其中了。
 
 
《策杖访客图》  国画  132cmx66cm  卢延光
 
      题画的文字以及画题,对中国画是很重要的。且看一下卢延光的画题:《深谷幽居图》、《目移花色异,风动水纹长》、《峰峦远重叠,林木近人家》、《独鹤爱清幽,飞来不飞去》、《策杖访客图》、《春溪泊舟图》、《半在空虚半在山》、《山高水长图》、《浮峦暖翠图》聊举数则,可感知浓厚的古意,明显是继承了雅士文化。画题其实往往言不尽意,是留有很大空间的。他在《住山不记年,看云即是仙》的画题中写道:“艺术不仅是呈现可见的东西,而是要把不可见的东西呈现出来”。对不可见的东西的言说,只能在无言之境去体味,这正是艺术之本质。卢延光得之矣。
 
 
《深谷幽居图》 卢延光
 
 
《春溪泊舟图》 卢延光
 
 
《目移花色异,风动水纹长》 卢延光
 
 
《浮峦暖翠图》国画  133cmx68cm  卢延光
 
02
 
形式意味
 
      曾经有一顶大帽子,叫“形式主义”,犹如艺术家的紧箍咒,不仅中国有,外国也有。现代派就戴上过形式主义的帽子。但是20世纪美学家贝尔在《艺术》一书中,提出了“有意味的形式”的主张,因为既没有无形式的内容,也没有无内容的形式。这为现代抽象艺术提供了依据,也为艺术创作松了绑。抽象艺术的开山鼻祖康定斯基则进一步区分了绘画的外在与内在的概念。他认为:“就外在的概念而言,每一根独立的线或绘画的形式就是一种元素。就内在的概念而言,元素不是形本身,而是活跃在其中的内在张力。”(《康定斯基论点线面》)这与前引卢延光的画语有同构性,其所说可见的即线或绘画形式,不可见的即其中的内在张力。张力我们可以理解为能引发我们生命共感的东西。如诗所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从落花和飞鸟上感到了生命状态,领悟到了其中的生命意味。这就是艺术要追寻的形式意味。
 
 
《溪上青山图》  卢延光
 
      卢延光先生的山水画是成熟的图案风,极富形式意味。从外部构成元素看,基本由山、水、云、树、屋舍、小桥、人物等构成,且大多是变形的,夸张的,充分发挥图案化的特点,而有自己的个人风格。
 
 
《住山不记年 看云即是仙》 卢延光
 
      如《住山不记年 看云即是仙》这一作品,山之廓如纵的流瀑,平行曲折而下;横者则如云如浪的流动,这样的画山古人没有,因其不拘泥形似,是在追求内在张力。山何以表现得如水呢?古语云不动如山,其经历的亘古岁月以及深厚的生命力,是如流水一样长流不息的。不动的山转化为流动的水,其形式意味在画家命名“住山不记年”中不是透露出来了吗?山是不记年的,水是不记年的,对人类的生命而言,寿比南山只能愿景,但世世代代生命延续却似南山之绵延,生生不息的自然力是值得赞美的。画面上还有两朵浮动的云团,与山林成为虚实对比的关系。画题说“看云即是仙”,云是天空的表征,古人幻想中的天堂即在飘渺的云间,看到白云之悠然,可想象天堂之美,神仙生命的悠远。但那毕竟是神话的虚空。这一段虚空的意味,或是对坚实的山的陪衬,对山的形式意味是一种强化。当然,山与云还可以有别的意味,如山可喻远离尘嚣的宁静生态,云可喻悠然自在的精神。一般而言,无言的意境中,形式的文化内涵越厚,意味也越多层,所谓多义性是也。
 
 
《竹石图》 卢延光
 
      有一些形式要素,不一定有可以言说的意义,固而会有浑沌性乃至神秘性。如卢延光的山水画中多用的圆点。他曾说:“圆点,代表青苔、树叶,甚至什么也不代表,只是节奏。圆点中都用清水染一次,让它有幻化的感觉。因为工整,便带有一种中国的装饰风,更与历代的点苔或乱头粗服,或精雕细刻,或狂放不羁有了区别。理性的、有节奏的圆点,再加清水一冲,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标举士气》)如是用点,有画家的创造性,别有滋味则在浑沌中。在康定斯基看来:“点在外在的意义和内在意义上都是绘画的最基本的元素……点在构图中显得必不可少,点类似音乐上的一声短促的鼓点,或三角铁声,或者说类似自然中啄木鸟断断续续的啄木声”。这比喻很精彩,但是我似要指出的是,点在原始绘画,如岩画中,点常常是以生命强力符号出现的,如虎豹、野牛身上的圆点,巫师身上的圆点,表现生殖力的圆点等,都使人感到一种神秘力的存在。在原始人类心理上,圆点是有魔力的,远古人即崇拜蛙、鱼、车前子等,就与它们多点状的卵或籽有关。现代人不会再对这些事物感到神秘,但在遗传中的形式感还会有隐隐回声。卢延光先生在点的运用上是有启示性的,要表现更丰富的意味,应该创造和借鉴更多的无言意味的形式符号,而不泥于写生。
 
 
《峰峦远重叠,林木近人家》 卢延光
 
03
 
古雅之美
 
      卢延光先生的山水画是追寻古雅美的。
 
      在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有高古一格,其喻之为:“月出东斗,好风相从。太华夜碧,人闻清钟”。自是高出凡俗之古。盖古人文精神也是有高低不同的层次的。如今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潮中,电视大师的媚众,封建渣滓的泛起,各种大师的自淫,都是低俗的东西。于古为徒者,应以历史上真正开宗立业的大师为师,方是真正的师古好古。卢延光先生在这方面极有见地。他认为:“现今的美术师一锅做坏了的汤,重新站回大师的肩膀上攀登,不单是美术大师,还有文化学术上的大师,重新接续那自然演化的过程,我们才能有价值的高度,人文的高度。”(《重回巨匠肩膀》)站在历史的高度上承继传统,正是高古的精神。
 
      高古见于绘画,乃有古意与古趣。观卢延光先生山水作品,如前文所示,乃疏离现代,以朴素简明体现出古意。
 
 
《山高水长图》 卢延光
 
      《山高水长图》在山水之间,横一弧形木桥,纯木结构,今已罕见。木桥之上,一悠然行者,白衣黑裙,竹笠筇林。山间之瓦屋,高脊广厦,有唐宋风致。山高水长的画也让人遐想不已,先生之风或广陵绝调,或可聆听。读此画如读唐诗宋词,古意盎然。
 
 
《鹤翔图》 卢延光
 
      再如《鹤翔图》,在山巅白云之上,一片晴空,一鹤独飞,山腰上有一亭,不知是否为放鹤亭,其中故事,乃生古趣。若是写林和靖的鹤子独飞,故事或生悲凉,体味人生悲凉况味,亦是一种古趣。是古人面对生存困扰的豁达。
 
 
《独鹤爱清幽,飞来不飞去》 卢延光
 
      《独鹤爱清幽,飞来不飞去》在俏石、梅花、竹林之下,一对丹顶鹤徜徉着,用长喙为对方整理羽毛,很恩爱的一对儿。这才有林和靖的梅妻鹤子味道。以之喻人生之境亦是古趣。
 
      《二十四诗品》中亦有典雅一格。其词曰:“玉壶买春,赏雨茅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似与读书人相关。雅乃出于《诗经》之小雅、大雅,确是与诗书有渊源。当代书画家乃至诗人作家有读书嗜好者少矣。林斤澜先生当年谈及此,痛心疾首,以为对文学创作影响殊深。卢延光先生是喜欢读书的画家,读了他的文集即会有深刻印象。而其画中有诗文,如唐诗宋词般,即是文雅。
 
 
《晋袁崧咏菊图》 卢延光
 
      雅是心灵的宁静脱俗,能远离功名利禄,是人格精神的高雅。行之于画,则见于画面充满宁静的气息,以及笔墨的简洁,色彩的和谐。这些方面在观赏卢延光先生的山水画时,会有鲜明的印象,就不须赘述了。
 
      古雅之美,乃出于好古之心,师古之习,继古之志,艺德双修,方可臻佳境。如是说卢延光新古典主义画家,名至实归。
 
 
 2016年   50cmX50cm   卢延光 
 
艺术家介绍
 
 
      卢延光(禺光)
 
      1948年4月生,广东省开平县人。
 
      曾任第四届广州市美术家协会主席,广州美术馆馆长,广州艺术博物院院长,广州市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州市文联副主席,第八、九、十届广州市政协常委。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广州市政协书画研究院副院长,广东画院特聘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展,曾获第二、三、四届全国连环画二等奖,中南五省书籍装帧插画图,全国少儿读物冰心奖,全国图书金钥匙奖,亚太地区图书银奖。
 
------------------------------------------------ END ------------------------------------------------

 

Copyright Reserved 2012-2018 技术支持由雅昌艺术网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