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展览
闻鸡起舞写五岳(一)
      全屏播放

莫各伯《西岳风骨》

莫各伯《水抱孤村远》

莫各伯《疏林秋雨后》

邓子敬《山外青山松外松》

邓子敬《银鸥闹春潮》

作品名称: 尺寸:

 

     

 

 

 

 

展览信息

艺术顾问(以年龄为序):杨家聪 刘斯奋 卢延光 李醒韬  梁照堂 张桂光  关   伟 蓝广浩

敬请关注闻鸡起舞写五岳——诗书画印名家作品展暨珍书珍画珍邮画集图册首发仪式即将于九月底隆重举行

主办:广东省书法家协会、广东省文史馆书画院、广州市美术家协会

协办:广州山水画研究学会、花都区邮政局 花都区集邮协会
       承办:三祥轩书画院

展出山水画家名单(20人):杨家聪 ,卢延光 ,李醒韬 ,梁照堂 ,关 伟 ,邓子敬,曾  嵘 ,莫各伯 ,孙 戈 ,彭强华 ,卢德平 ,李晓白, 卢彦汛 ,黄玉珍 ,杨  毅 ,陈开宇, 陈 炜 ,劳齐寿 ,林金明 ,李建中

展出书法家名单(10人):刘斯奋,张桂光,蓝广浩,梁如洁,沈永泰、骆耀全,班   澜,麦著鸿,王伯荣,彭咏冬
嘉宾贺画(2人):梁业鸿,梁小东

读杨家聪先生《华山回心石景观》

班澜

我喜欢杨家聪先生的画。他的画不是空穴来风的随意挥洒,他总是去体验和观察,去捕捉诗意的题材入画。这幅华山回心石景观,应该有一个很契入人心的故事,不知画家是被故事感动了,或是对回心石的形象有了思考,总是当时有灵光一闪,留下了心象,经过多年的沉淀,就升华出了今天的诗意。


      古人云,望高峰而息心,抒发的是一种面对崇高而仰止的情怀。华山乃有天下险之称,自是峻峭挺拔,令人心生畏惧,而敬畏大自然的伟力。古语亦有初生牛犊不怕虎,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此类话大抵是说年轻人的进取心,是应该鼓励的。但青年人之无畏,还是有不成熟的一面,往往把生活看得简单了,所以一定要有一番经风雨,见世面的磨砺,才会变得成熟。在古人的修养中,读书之后要游历名山大川,访友问道,谓之游学。而这一过程中,如华山之险,对青年人的狂躁,即是一剂良药,使之在大自然的威赫中,看到自我渺小的一面,使心灵受到一次洗礼,觉今是而昨非,就是回心的意思了。

      在草木丰茂的山谷,那一块回心石突显而出,色彩对比中很醒目。恍惚间,那一列卧石似是俯卧的人体。在挣扎扭动,可知回心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于是自然在想象中被人化了,透露出社会心理的隐秘。诗在本质上是生命的共感,画一石见人心,亦非诗乎?

 

杨家聪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原广州市文联专职副主席、广东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广州市美术家协会主席。

     现为广州市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会员、广州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广州诗社副社长。

     以擅画雄鹰和水乡著称。个人传略收入"中国当代美术家人名录"、"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等辞书。

 

      刘斯奋先生写诗有家学,且有小说《白门柳》得钱钟书先生青睐,学识才情不必赘说。先生书其庚戌旧作一首,应三祥轩书画院之邀,其诗情洋溢,诗意蕴籍,如羚羊挂角。不着字面痕迹,却是别有心香缭绕着。


      先读诗后题记:“庚戌旧作,赴英德干校省亲,归琼后,闻鹧鸪作”。诗之本事是省亲后的别离,这是最揪扯人心的一种情感,自古至今都是诗人倾吐的块垒。如“别来如梦里,一想一氛氲”(唐·沈徐期);如“老幼相别离,哭泣无昏早”,(唐·储光羲);如“东流若未尽,应见别离情”,(唐·李白)……聊拾数句,离别之痛,实也可感。故此我们不必知道斯奋先生是与怎样的亲人离别,他那份离情也是沉甸甸的。偏在这种心境中,鹧鸪又来耳边聒絮:“归不得也,哥哥……”这是曾经让词人辛弃疾悲怆不已的声音,欲见亲人思不断,身边偏有鹧鸪啼。诗情敏锐的斯奋先生能不感慨乎。


      诗的开端两句,是与鹧鸪对话了,知道你飞得累了,可你为什么要落在这里呢?紧接着就触到心事了,你整天的啼叫让我添愁啊!向晚送芳时,本是惬意时刻,是反衬那难耐的愁思。忧愁像是院中的微雨,只好饮酒来排遣它了。最后结句,可谓是卒亲显志,为什么“不堪闻白发”呢?白发是指向怀念中的亲人吧?犹自计行期,是说心里盘算着什么时候再去看望亲人。这也是揭出了诗的主旨,吐露出了诗人的孝悌之心。这也是为什么斯奋先生书写这首诗的缘由罢。

 

刘斯奋

 

祖籍广东省中山市,1944年生,1967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中文系,历任广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文联第四、五、六届主席,广东画院院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一级作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作品《白门柳》获第四届矛盾文学奖,人物画作品《都市窗口》入选第十届全国美展,《新权力女性》、《车站流行色》入选文化部全国画院优秀作品展,山水画作品《万岳朝宗》、《藏春坞》被北京人民大会堂收藏,另出版学术著作《陈寅恪晚年诗文及其他》、《苏曼殊诗笺注》、《黄节诗选》等,被授予广东省第二届文艺终身成就奖。

 

读卢延光先生《浮峦暖翠图》
班澜
 
卢延光先生的山水是追求形式意味的,造境是其所长。从这幅作品的标题可看出一些端倪:寻常话语中说“不动如山”,这里却道是“浮峦”,浮者,动也;翠绿本是冷色调,偏要说是暖翠,这其中即含纳了两大悖论,岂不荒谬?然而如哲言“反常合道”,艺术的创造性正是在反常的表现中体现出来的,循规蹈矩,是艺术的大敌。卢延光先生的追寻是有启示意义的。古人云:因心造境,以手运心,虚而为实,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或率意挥洒,亦皆炼金成液,弃滓存精,曲尽蹈虚揖影之妙。卢延光的画作与这种传统画理深有契合。
 
客观上,画面上完成的点、线、色块,都是不动的。但在审美中却是借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以窥见自我最深心灵的反映,或者说是引出生命共感。画家的生命律动形之于点、线、色块,审美中即有动感。卢延光的山水画是图案化的,他笔下的山是夸张了上升的姿势的,山峰是尖锐的,如五指戟张,直刺天空。这造型让人想到梵宇的塔,或教堂的尖顶,感到精神向上的导引力。山体的脉络是曲线的分割,弧线是流动的,像泉瀑之奔泻,像飞鸟之翱翔,有音乐的节奏,有草书的律动……弧线主导着构图,那山能不浮动起来吗?
 
山体分割成纵的不规则条块,如簇的鱼群,是图案中面的“双关”,乃是阴阳互衬的表现手法。于是画家在著色时,即有青绿的冷色块与浅绛的暖色块的组合,而暖色占据着色调的主导地位,整幅画的色彩感就倾向暖调子了。因双关互衬,青绿不免也变暖了,即暖翠。
 
卢延光的山水画中多用点,这幅作品亦然。点在绘画中有特殊的表现力,而且有深厚的文化渊源。先民的岩画中,点是神秘的,有时是表现神性,有时表现生殖力,有时表现星空,后世的中西绘画也重视点的运用,点的疏密,点与线的结合,产生比例和节奏,产生动感。此图中的点,可以理解为苔点,即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的远树;也可视为飞鸟;但主要还是画家表现的形式意味,即律动感。这不是单纯的形式,而是一种生命运动的样式。
 
《浮峦暖翠图》的意境是自然生命的和谐,生命力蓬勃的生长,不啻一曲生命的美的礼赞。浮峦暖翠,深可玩味。

 

赏卢延光先生《策杖访客图》
班澜
 
卢延光先生的山水画以成熟的图案风,彰显了独特的艺术个性,其美学风格则是古雅的。
 
古雅是文化修养的气息,古文化侵染深了,人是好古之人,画风自然会流于笔下,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
 
《策杖访客图》是古题,访客人物,竹筇斗笠,一袭白袍,自是古之高士,乃点题之笔。
 
古气见于其笔下的山、水、云、树、屋舍。线条如出商周之钟鼎、唐宋漆屏,流动又凝重;屋舍的几何形与竖线条色块的结合,略见日本浮士绘情调,本质是唐风;表现树叶、苔点的圆点,疏密,大小,浓淡,变化繁复,是画面上的精神点,在远古的岩画中,圆点是神性的符号,直接影响到后世山水画中的点的运用,清道人、白石翁都是个中能手,但如卢延光先生把点用到这般出神入化,实为难得。略述以上几点构成要素,或可见出其古意之由。
 
雅致是一种高度的和谐。卢延光先生对色彩的把握是审慎的,总的调子是灰色的,却能丰富出青、蓝、黄、橙、赭、白、黑诸色,不火不蕴,干干净净,自然,妥贴,真的是很雅。
 
就图案风而言,变形是必然的手段。但变形太过,会伤及景物本真的情韵。卢延光先生刻划山水,变形有度,而不失自然,山水韵味反在形式化中得以提升。所谓道之所适,亦不失其雅训也。
 
观今之山水画,以追求现代而失传统,可视为丧失文根之病。卢延光先生的山水画对救正其弊,是有积极意义的。是以略述感言。
 
卢延光(禺光)
 
1948年4月生,广东省开平县人。1986年以来出版有《一百帝王图》等系列图书五册及个人画集十余本。1988年任广州市文艺创作研究所艺术研究室主任,同年创办《广州美术研究》杂志,任主编。1992年调往广州美术馆工作,任馆长。1994年组织实施广州艺术博物院工程建设及藏品征集。2000年任广州艺术博物院院长。2003年当选广州市美术家协会主席,国家一级美术师,获国务院专家津贴。2007年当选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州市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广州市政协常委。现为广州市政协书画院副院长,关山月基金会副理事长。
 
人正字正  人实功实
王贵忱
 
张桂光做人做学问最大的特点是“正”。首先,其书法作品“正”,重规范、讲规矩。他擅长楷、行、草、隶、篆等多种字体,尤以小楷、大小篆最佳,小楷甚得晋唐遗韵,大篆颇具宗周之风。楷、篆乃定形之字体,不得随意增损,严谨规范尤其重要,他在这方面做得很好,作品不仅美观,也非常规范,为他人学习提供了好的样板。其次,他的专业是古文字学,从事古文字方面的研究,这也是讲究精确的学问,来不得半点马虎。正是这种“正”的精神,助他有了今日之成就,其成名作《古文字中的形体讹变》得容、商等多位前辈赞赏,出版的《商周金文摹释总集》也获得了全国优秀古籍图书奖一等奖。同时,其求学做人的路“正”。他自小师从著名词作家朱庸斋学习词作,从李曲斋先生学习书法,后又考入中山大学从容、商二老学习古文字,名师严教,培养了他正直朴素、勤奋老实的好品德。
 
有了“正”还不够,做学问还得扎扎实实才能出成果。不论有多好的天赋,不论有多好的师承,没有勤奋踏实的钻研都是不可能成就的,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就是这个道理了。据闻他为了全面掌握金文字,对一万六千余件铜器铭文进行了深入研究和考证,最后不仅精熟金文字形,对其线条的理解也有了独到心得,故金文书古雅浑厚,线条耐人寻味。其擅长的字体多,而且水平均已达到一定高度,如无好的基础和扎实的功底也是不可能做到的。
 
张桂光对格律是很讲究的。前些年出版的《余事集.中华当代教授诗词选》,选有大陆36家,桂光即其中一家,可见他在当代诗词界也是有一定影响的。中国诗词是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影响了中国几千年,文字韵律非常美,很高兴桂光能继承这一传统。我已年至耄耊,得见广东书坛有如此素质的领军人物深感欣慰,希望桂光带领更多的年轻人为中国文化做好传承和发扬。
 
 
张桂光
 
1948年生于广州,广东南海西樵人。早年师从岭南名宿朱庸斋、李曲斋先生习诗词、书法,后考入中山大学古文字专业,从容庚、商承祚先生治甲骨金文之学。现任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汉语言文字专业博士导师组召集人,广东省文史馆馆员,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原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著有《香港人学汉字》(合作)、《汉字学简论》、《古文字论集》、《书法教程》、《三笔字书写教学与训练》等专著,主编出版有《商周金文摹释总集》、《岭南书论》等大型书籍。

 

读李醒韬先生《满眼云烟画图开》
班澜
 
李醒韬先生的画极富生活气息。这幅画刻划的瓦屋、古榕、埠头、水栅、渔船、镜水、晨雾、飞鸟……是粤地水乡村落的写照,有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其境幽静复生动,确可唤起赏画者的怀乡情,和对自然美的向往。
 
当然作为艺术创作,重要的不是画什么,而在于怎样画,在于是否画出了超越表象的生存的真谛,即是否创造了具有感召力的美的空间。李醒韬先生这幅画,在艺术表现上有明显的形式意味的追求,简言之有两个方面值得玩味。一是他的动与静的处理,画面由下而上,呈S形构图,本是具有动感的,而墨色由浓到淡的变化也是一种动,特别是大篇幅的线条和墨块,与右下侧大块布白的对比,本构成了一种空明、凝重的基调,偏是上部密布的飞鸟的点。打破了这种宁静,显得这片水乡充满了蓬勃的生机。其动静互参,深蕴着生活或者宇宙的大法则,或者说是道,是不过分的。其二,在形象处理上,采用了变形手法。在屋脊的刻划上改变了写实的直线,以曲线的随意创造柔和的效果,避免了刻板和单调;屋脊的瓦顶除墨块外,大胆地将一部分留白,造成黑白的错纵和节奏变化,同时强化了白色调的优势,增添了水乡的空明韵味。这两种变形的运用是大胆的,富于创造精神,充分体现了中国山水画的写意精神。于个人的绘画风格而言,也是重要的标志。

 

李醒韬
 
1943年生于贵州,广东开平人。1963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附中,1968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历任广州市委宣传部美术组组长、广州画院副院长、广东文艺职业学院副院长、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广州市美术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广州市越秀区第八、九、十、十一、十二届政协委员。
 
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央文史馆书画院研究员、广州市政协书画院副院长、广州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书画院执行院长、广州炎黄画院院长。

 

读梁照堂先生《泰山岱宗望岳图》
班澜
 
中国山水画,自八大、石涛以书入画,到白石、宾虹开一代风气,但仍是画为主,书为宾。如今观梁照堂先生《泰山岱宗望岳图》,苍劲古拙,生气虎虎,真是书意十足,堪称大草书山水。
 
梁先生用笔,如傅山草书,乃“柱笔著纸,如以千斤铁杖柱地”,“竭诚运腕,肩背供筋骨之输”。是以其线如枯藤挂壁,点如危崖坠石。古人谓山水画家笔力有似“金刚杵”者,若与梁先生相较,要逊一筹了。
 
大写意者必要有大气象,而造型不可描头画角,以少少许胜多多许为要。梁先生写泰山笔墨可谓简之极矣,除“五岳独尊”之摩崖石刻之细节点明是写泰山外,主要以极简的皴法,刻画山的峥嵘气象,嶙峋山峰如虎卧龙盘,是意之所在,除线条苍劲,点的作用如树如石,极可玩味。色的运用赭石和石绿似随意点染,得自然妙趣,亦色之简也。
 
李可染先生曾说“可贵者胆”,大写意画家是要放胆创作。梁先生用墨是有胆气的,两团黑墨的远山,还有山路上两团黑墨点染的行人,不似之似,把山点出了人气,犹如诗之有眼。亦可见画家的匠心和诗情。
 
从整体的表现看,梁先生不是在画山,而是在写其诗情。这自然和画中的长题有关,题的是李白游泰山的诗,抒发的是自己登泰山的感受,诗和画是水乳交融的。从形式上说,画面上很醒目的长题是一幅遒劲古拙的书法,独立出来也是书法佳作。现在大草韵味的山水和书法结合起来,这幅画的大草书意味是不是更浓了呢。
 
梁照堂先生的大写意山水有所创新,以书作画,对开拓中国写意山水画是一个启示。我思之肃然。
 
梁照堂
 
1945年生,广东顺德人,别署名石梁,字楚庭,号摩星岭人。国家一级美术师(教授),历任广州画院秘书长、理论研究部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广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理论研委会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华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兼职教授,广州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等。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附中,修读于中央美术学院及浙江美院。获全国性美术作品一、二等奖,多次入选全国、广东省美展及赴美、日、加、韩、泰、德、法、意等国展出。应邀为天安门城楼、人民大会堂、中南海等创作大幅国画。名入《中国当代国画家辞典》、《中国当代书法家辞典》、英国剑桥《国际名人传记辞典》等。
 
国画以墨鸽与金石大写意花鸟为著,兼写山水、人物。书法以狂草巨草为著,并工籀爨。画、诗、书、印皆追“老、重、拙、大”,风格古厚,凝朴苍辣。
 
 
读关伟先生《凉月一庭花影深》

班澜
 
传统的中国画是不表现光感的,既使画月下景物,也只是写夜的宁静感,亦即写意。只是西风东渐之后,中国画借鉴西方写实手法,开始在山水画中表现光影效果。但光影之表现以曙光和落照为多,以其光线明暗变化易于把握。夜色毕竟是黯然的,如黄宾虹爱画的夜山就自称是黑团团的,只是他是大手笔,于其中见笔墨之高妙,凡庸辈难步后尘。关伟先生和他不是一个路子,是参入了西画的明暗对比关系,着力于光感表现。他注意到了光影的远近变化,月亮如一盏灯,所谓“灯下黑”,近月的远山和丛林色彩是暗的、模糊的;而远于月亮,画面下端之流瀑、河水、拱桥、石梁、近树,俱光照明亮且形态清晰。正是这种透视关系,造成了夜的光照效果。而月光如水,浸染得树冠笼罩上了一层淡淡的色彩,形成了光照的透明感,夜月的效果就更充分了。在树木环抱间有瓦屋茅舍,不见人迹,乃是月上中天,山村沉睡时分。静,静得可听到流瀑喧闹,听得到远溪低吟,于是夜变得更寂静了。

若只是画出凉月一庭,还不见手段。此图构思妙处正在“花影深”,是诗意的舒张。居画幅中间的一带粉红的花树,应该是桃花吧?为什么说是桃花?因为人们总会想到陶渊明的桃花源,人总是要有理想的。这粉红的花是温暖的,却与冷月下的山村相和谐,对比强烈而不跳色,真是表现的恰如其分。不过若是问作者,他这样画“花影深”,深在哪里呢?我想他会笑而不答,让你保留几许神秘感。那些熟睡的山民的梦不也是神秘的吗?

初读此图即感到作者技法娴熟,能融会中西,而不失中国山水画的诗性传统。其构思之妙处,再读还应有新的感悟,足可珍也。
 
关伟
 
1954年生。曾任第九届广东省政协委员,广东画院创作室副主任,广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第一届、第二届主席。

      现为广东画院专业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馆馆员、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馆画院院长,广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

      作品入选首届全国中国画展,第九届全国美展,第二届、第三届全国画院优秀作品展,全国五大画院展及广东历届美术展、中国画展。曾在中国香港、广州、甘肃等地及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多次举办个人画展并获得好评。作品被钓鱼台国宾馆、全国政协、中南海、中央统战部、广东省政协、广州市政协、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甘肃省美术馆、甘肃省博物馆等多家单位收藏。出版有《关伟画集》等六种书籍。
 
梁如洁教授书法鉴赏 
祁小春
 
梁老师是当代中国的著名画家,她在中国画艺术上取得的造诣与成就有目共睹。然而尚不为当今书坛所知的是,梁老师还是一位造诣甚高的书法家。以下我谈谈对梁老师书法的大致印象。
 
第一,书法与绘画。
 
梁老师既是画家又是书法家,从其艺术家身份而言,为了深入理解她的艺术内涵,那么书画理论领域里的一个古老的话题,就不得不重新提起,这就是书与画的关系问题。众所周知书法与国画,是平面空间展开的表现形式,二者原本多有互鉴,相互取法。对于画家而言,书法多是作为配角,行草配写意,瘦金配工笔。郑板桥以书作画,所谓“乱石铺路”的六分半书,看似一群活泼的小石头,与兰竹大石,静动大小,相得益彰。画家师法自然事物,对造型敏感,因此多留心于空间与形式。书法点画,亦不乏意趣玩味,唐孙虔礼言:“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如此般丰富独特的形式,对于画家而言,犹如一座采矿大山,可从中冶铜淘金。画家取法书法,各有所求,各取所需。石鲁取法金石,线条锯齿,钉头鼠尾;潘天寿画面的空间处理与其书法结构的空白处理,如出一辙。高剑父以狂草之盘旋缭绕,入古藤画法。这样的例子不胜繁举。大抵在画家的美术观念中的书法,其实是一个大而复杂的问题,如何在书法山中采金采铜,成了当今画家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必修的课题。纵观近现代画家们,成功者无一例外,都具备较高的书法理论与实践水平。我想说的是,梁老师也是其中当之无愧的代表之一。
 
第二,艺术与地缘。
 
当今是中西艺术碰撞的世纪。开放多元的岭南,艺术一直走在全国的最前沿。以书法而言,在清代中期碑学兴盛到晚期走向鼎盛时期,康有为在的碑学的书法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其碑学的理论与艺术创作,在中国书法史中确立了不可动摇的地位,对以后的书法艺术的发展影响至深,岭南地区尤其如此。在当代岭南享有声望的画家中,善书者亦不乏其人,如吴子复、张坤仪、黎雄才、陈大羽、赵子昂等。而说到岭南女书法家,历史记载可追溯至唐代。近代岭南女书法家有何香凝,王智、张坤仪、冯文凤、张纫诗、陈遇荣等。此外,素有女书圣之称的书法家萧娴,祖籍岭南,1920年参加广州书法社,1923年随夫晋谒康有为,也为岭南书法作出了贡献。我想说的是,就岭南这一地缘而言,在如今活跃的中青年一代岭南女书法家中,梁老师便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之一。
 
 第三,书法与风格。
 
关于梁老师的学书经历、书法造诣、风格特征等,著名美术史论大家梁江教授曾有如下评定:“她(梁如洁)研习书法由楷入碑,又由碑入篆、入隶,对于汉简、秦隶、帛书、刻石、钟鼎、金文无不孜孜以求,揣摩各种书体,溶入自己的体悟与个性,形成了沉稳朴拙、灵动舒展的书风。依我看,即以如洁的书法造诣而言,也胜出时下许多‘书法家’不知凡几。”我想这是恰如其分的客观评价。梁老师无疑是一位辛勤的耕耘者,从其作品集中可见其临池摹习之功。古之圣贤,都需在勤学中立其名。正如王羲之(传)所云:“耽玩之工,积丘如山。张芝学书,池水尽黑。当其雅趣,求彼真意,无图其形容而滞于体质,此贵乎志意专精,必有诚应也。”关于梁老师的书法风格与特征,我想可以用“静态”与“趣态”加以概括。
 
 “静态”书以篆、隶及楷体为主,而强调动感节奏变化的行草书作,在梁老师书法中则绝少见到。静则透出端正,流露出清逸气息。所谓“狷急之人作风,不能尽变为澄澹,豪迈人之笔性,不能尽变为谨严。文如其人,在此不在彼也。”(钱钟书语)。“趣态”可表达艺术的灵活,倘若动静得宜,是为至高境界。再看梁老师的画作,也是多以工笔、小写意为主。在她的水墨肖像中,线多为直线,“宁方勿圆”的用线理念,也影响其从篆、隶、楷书以直线为主的书体中取法。
 
 “趣态”则指其对碑帖的选择,梁老师篆书多取法大篆、金文;隶书以摩崖为主;楷书则多为魏晋墓志。也就是说,多以尚处发展而未熟阶段的书体为取法对象。正因为其未熟,才充满古拙质朴、天真未凿的气象,才可令结体空间更加灵活有趣。总体来说,梁老师的金文字形变化最为丰富,竹简帛书,朴拙自然,妙妍多趣。《褒斜道刻石》参差不齐,天然古秀。《二爨》朴厚骨茂,奇姿百出;《好大王碑》,恢弘朴质,方整追古,等等。凡此均可见梁老师的崇尚碑学的朴厚所带来的视觉冲击及其造型风格。在用笔上,多取法碑学,苍涩厚重,宽绰而润,也有汉简帛书笔法的痕迹,取汉简帛书用笔的丰富性,增加书写的灵活多变。但从视觉习惯上看,梁老师书学根基依然是碑学。
 
近些年来书坛帖学回归,复古风气大盛,而碑学似乎又进入沉寂趋势。但清代崇尚碑学的潮流至今,依然张显出其顽强的艺术生命力,这点梁老师的书法为此做了分充的诠释。其实就书法家而言,碑学也好帖学也罢,取舍完全掌握在艺术家的手中,最终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在于艺术家自身的创造力。 
 
(祁小春: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专业委员会委员。广州美术学院艺术学研究所教授兼中国画学院书法篆刻工作室主任。)
 
梁如洁
 
      广州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岭南画派纪念馆学术咨询委员、广东省中国画学会顾问、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广东省文史研究馆国画院副院长
 
 
蓝广浩先生的艺术世界

郑荣明
 
蓝广浩对古典艺术的沉醉和执着,完全建立在对民族艺术精神的理解和深悟之上,他对浪漫飞扬、沉厚博大、雄奇苍茫的偏爱和广泛实践,正是一种对积极向上、顽强博大求索的民族精神的张扬,也是蓝广浩在自己身上联络民族感情和时代精神的最好方式,应该说,在蓝广浩的艺术世界中,精纯的“古典”和沸扬的“现代”达到了较为理想的融合。
 
蓝广浩的艺术世界,由三大方面构成,即书法、古典诗词、绘画,这三个方面,我们很难为他分出主次,实际上,也没有这种必要,他并不是为了展示自己的“全能”而刻意去铺开艺术层面,而是以一种“精神”去统摄自己所能把握的艺术种类,这种“精神”的耕耘,不仅使他的三类创作弥漫着共同的艺术情境,而且也为他的艺术世界展开着他人难以企及的博大气象,笔者以为,蓝广浩目前已取得的成功和将来要取得的更大成功,正是建立在这种“情境”和“气象”之上。

在书法创作上,蓝广浩主攻行草。行草是所有书体中最能抒发情感内容和展示精神层面的书体。蓝广浩在此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和心血。一方面,他在古代遗迹中剔沙取金,自信地按自己的审美意向选择了雄强一系,唐人的雄强,明清人的雄强,皆在他的“法眼”之内,并朝摹夕仿,读临结合,培植自己的根基;另一方面,他又从史的梳理中寻找自己创作的结合点和突破口,从颜真卿、黄庭坚、米芾、徐渭、王铎、傅山乃至沈曾植等大师的实践中捕捉灵机,于线条意态和结构意象中融会贯通,并在形式支点上贯以时代气息,以适合当今时代展览机制的要求。他的实践无疑是艰辛的,因为他并没有躺在一个人的怀抱中“取暖”,而是从横取象,在求法中更求意,在求意中复求神。这种实践,如果缺少“天机”和胆魄的支撑,将会是聚沙成塔,庆幸的是,蓝广浩恰恰具有这样的“天机”和胆魄,因而在艰辛之中能优游愉快,在优游之中又能有一种心态的轻松,也正是有了轻松的心态,他的行草创作才能溢出“情感”和“精神”。


      (编著注:郑荣明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兼学术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岭南书法院院长、广东省书法评论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文章节选《蓝广浩的艺术世界》)
 
蓝广浩词稿欣赏

《贺新凉,雨夜》
 
大雨风狂作,扑窗玻,留痕万缕,自成丘壑。
 
分布潺湲休抺去,如画河山经略。
 
却打碎,珠莹光掠。
 
灯下烟萦凝伫看,想无端,
 
似泪轻挥落,孤坐夜,应心索。
 
沙堤问醉谁能约,盼来人,沉沉路黑,北堤西角。
 
热闹相呼频唤酒,恨自闲斟独酌。
 
汝不到,盈樽难托。
 
问雨不知丝丝结,正怨愁谁解情天薄?
 
长漫雨,占寥廓。
 
《齐天乐、张师自书诗文书法展观后有感》
 
笔随文气龙蛇走,翻翻墨池风骤。
 
逸势奔来,纵情放浪,书朗诗清心透。
 
深深读后。看疏密行间,妙思春手。
 
折速回锋,见来点画万毫抖。
 
高华岭南一表,甚群生景仰,膺服侪友。
 
丽日人重,同堂聚首,共道华章锦绣。
 
仁心德厚。
 
漫胜日春风,九州岛繁茂。
 
拱璧千秋,灿星如大斗。
 
 
《兰陵王,依清真韵》
 
映光直,波细粼花弄碧。
 
孤舟上,垂钓老翁,独对秋江怨天色。
 
寒霜满水国。
 
曾识,烟波旧客。
 
轻呼唤,能饮一杯?
 
赚得鲈鱼有三尺。
 
相邀觅无迹。
 
想汝事繁忙,时宴瑶席。
 
华堂应接钟鸣食。
 
云友正髙会,夜阑消梦,栏桥亭榭水泽驿。
 
绮歌醉南北。
 
谁恻,弊深积。
 
惯处世糜风,奢逐豪寂。
 
人情世故今时极。
 
对日下风尚,怨生云笛。
 
沉屙难制,应举网,有漏滴。
 
蓝广浩
 
广东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惠州市书法家协会主席,惠州市第十一届政协常委。其作品1995年入选全国第六届书法篆刻展、全国第六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入选全国首届行、草书法展,入选全国首届扇面书法展,入选全国第七届书法篆刻展。获中日书法交流展优秀奖,获广东省第五届鲁迅文艺奖、书法奖,被广东省文联评为各文艺家协会优秀中青年会员。2016年当选全国第十届文代会代表,参与第26届中日友好自作诗书交流展。自书诗《送季夫子北归》作品被收入沈鸿根撰写的《历代草、行书鉴赏》。1998年出版《蓝广浩书画集》,2002年出版《蓝广浩书法作品集》,2011年出版《蓝广浩诗词集》。
 
说莫各伯先生《西岳风骨》图
 
班澜
 
西岳华山,人称天下险者,其巍然耸立,喻之以人的精神,是独立不倚的人格。画题为《西岳风骨》,即以风骨说这种超越的精神。高山仰止,古人是以之为师的。人有风骨会不屈不挠,民族有风骨,会自主于民族之林。画家写华山,寓意于此,可谓寄托深远。
 
构成画面要素有四:一是危岩挺拔之山,为主体,乃以险峻写山之骨力强劲;二是写山岩上青松之耸立,亦是充满生命力的象征之象,在传统的中国画中其语义是固定了的,常以之喻有气节的人,这里的寓意与山形成合弦,意义更见显豁;三是陡峭的山路,是困难的象征,越是挺拔之山,跋涉就越艰难,所谓出于艰难方显英雄本色,山路的形象是从另一角度,烘托了西岳之风骨;四是山巅一亭,着色华贵醒目,造型细致,与其他要素对比鲜明,这一小亭是登山之歇息处,赏美处,是历经艰难之后,美的收获,是独立不倚的风骨的赞美。这四要素的关系,构成了正反合的辩证结构,有哲理意味。画家构图是有深思的。
 
从笔墨看,此图用笔遒劲,皴法简练,有大刀阔斧之感,气韵正与独立不倚的风骨相和谐。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不见力笨处,即得其所哉。
 
莫各伯
 
      广东省雷州市人,画家、书法家、雕塑家、文艺评论家、诗人。早年就读于广州美术学院,受业于黎雄才、杨之光、陈金章、王肇民、恽圻苍、刘济荣、陈章绩、麦华三等书画名家。毕业后曾问艺于关山月、娄师白、王学仲、王子武、秦咢生、李曲斋等前辈。后又重返母校研修研究生课程。
 
      广东省文联艺术馆首任馆长、原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理事。现为广东省政府文史馆国画院副院长、广东人文艺术研究会副会长、《书画评鉴》总编辑、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广东省政府文史馆馆员、广州市国画协会常务副会长、广东省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
 
读邓子敬先生《山外青山松外松》
 
班澜
 
邓子敬先生画泰山画出了磅礴大气,真得泰山神韵也。
 
这幅山水画得颇为工细,但峰岩似铁铸,松挺树茂,造形却凝重有骨。这是气象博大的基础。这些峰岩树木有一种向上的势,峰峦浪涛般在向上奔涌。尖的山峰和“五岳独尊”的巨石呼应,有冲天之象。这还不是主要的,应该看到画家构思的巧妙。
 
首先,画家避开了最容易表现泰山的套路,即一般多取南天门下的那一段险径着手,邓子敬先生偏舍了那条路,而把中天门藏到“五岳独尊”石之后,与山顶的南天门相呼应。这画法很有趣。有一位我尊敬的小说家说过:“人多言者,我寡言之;人罕言者,我多言之。”这其中含纳了艺术独创之道,于画家也是适用的。这幅泰山能避易就难,不能不说是富于创造精神的。
 
其次,泰山广大,易于画满,使画面雍塞。一幅画没有空,就没有生气流动,就会失去意境。宗白华先生说意境的构成是三要素:空、舞、道。在这幅画中,画家以大幅的布白,渲染成流动的云雾,且云的流动方向是有序的,从左到右倾斜,动感非常强烈。这即是使生命充满的空,也体现着生命运动的舞。那一只展翅飞翔的雄鹰,更是舞蹈着的生命的精灵。这一切都是生机勃勃的,其中也就体现了道——生命的生生不息。因此这幅作品是一曲强大的生命活力的赞歌。
 
最后,还应指出,画与题辞含有一种悖反性:“五岳独尊”与“山外青山松外松”,一是自我的封闭态度:独尊;一是开放的胸怀,如黄宾虹先生说的:“中华大地,无山不美,无水不秀。”我想,对独尊持批评的态度,是应该的。
 
邓子敬
 
      1943年12月6日出生于海南省海口市。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文史研究馆艺术专家成员、文史研究馆中国画院原院长、广东画院专业画家、中国海洋画家协会副主席、新加坡南洋画院副院长、海洋画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太平洋学会海洋画派研究会副会长、南海美术家协会终身艺术顾问、广州美术学院78届硕士研究生班毕业,获硕士学位。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海南省美术家协会顾问,享受国务院授予“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
 
说曾嵘先生《宝塔晨光图》


班澜
 
曾嵘先生的山水画笔墨精纯,描绘生动,云情雾树,水魄山魂,深写自然美的情致。此幅《宝塔晨光》图,不止于为嵩山日出美景传神,而别有怀抱,乃以象征手法,为民族崛起的时代精神,击节高歌。

提起嵩山,自然会想到少林寺。少林古久,以武功武德名满天下,承载着佛教文化阳刚的精神,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在梵宇中,巍然耸立,直刺青天的宝塔最是醒目。佛塔是佛教舍离五蕴,证觉成道的象征。在这幅画作中,宝塔是最引人注目的形象,在表现上也比较细致,有庄严巍峨气象。宝塔是画眼,是画家意旨所在。塔身与屋宇都是红色的,以突出的色彩强调了它视觉中心的地位。这里或许要说明,庙房的墙壁是朱红的,可以是本色,但塔一般不会是红色的,应该是朝曦染红了,可是从透视角度而言,画中的塔身是在背光面,不能被晨光照亮。这就是说,物象被画家主观化了,红塔是画家情感的表达。这在中国写意画中是允许的,所谓反常合道,这一色彩的变化,点出了宝塔本身的象征意义。这生机勃勃的宝塔,正该是中华民族奋然雄起的象征,中国梦的象征。

日出东方,照彻寰宇,许多年来都是中国山水画钟情的题材。虽然在旧时代,日出就是社会繁荣的象征,但新中国成立后,赋予了“东方红,太阳升”以新的含义。如傅抱石、关山月为人民大会堂创作的《江山如此多娇》,就是以海上日出的景象,歌颂共和国的昌盛兴旺。改革开放以后,同样是日出之象,承载的象征意义要比以往更为深远。这幅宝塔晨光图,把两个方面的象征形象巧妙糅合起来,朝霞中嵩山初醒,峰峦红了,宝塔红了,在葳茂蓬勃的树木簇拥中,充满了飞腾之势。这一路向上的气象,正是崛起的中国的缩影。

中国山水画,构图,皴法,水墨,各有门庭,不可相通。惟有画家立意高远,意在象外,方是真正大手笔。曾嵘先生此作得之矣。
 
曾  嵘
 
     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国画院副院长、文史馆员,广州市岭南国画研究院执行院长、广州岭南书画院副院长、岭南印社副社长、广州海日书画研究会会长、广州市美术家协会山水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广州山水画学会副会长兼艺术委员会主任。

     曾嵘作品以黄河流域风情著称,多次到青藏高原,探索黄河源头,以及黄河流域采风,寻找素材。创作出一批令人震撼的作品。在中国、澳洲、美国举办18回个人画展,2009年受邀到美国圣约翰大学、纽约大学讲学。作品被多个国家美术馆、博物馆、档案馆收藏。出版个人画集10种,有十多幅作品选为邮票出版发行。
 
读彭强华先生《泰山十八盘》
 
班澜
 
泰山气象博大,险峻,登临之难尤以十八盘为最。彭先生此作即以刻创十八盘山路之曲折、高远,写泰山之磅礴气象,可谓得泰山之神韵也。
 
山路为画幅中心,其斗折蛇行,至中天门,是以浓笔重墨加以烘托。山石树木之浑沌,衬出路的清晰,已见高远。关键处是中天门上面一带烟云,虚空流荡,在与浓墨重彩的对比中更见高且险。杜甫写泰山时,谓“荡胸生层云,阴阳割昏晓”,正是画中这种意境。黄宾虹曾说,画山水,实处易,虚处难。虚实互见,实者入神,虚者自然,方是个中高手。此图中的烟云,自然灵动,无造作之迹,诚为传神之处。与坚实的山路相比,自是一段生动处。其画云烟乃以水墨渲染,渐与画面上端高耸之南天门相融合,成为推向最高远的部分,犹如京剧中一番紧锣密鼓之后,登台亮相的主角,天梯般的十八盘之最险处以淡远的方式被烘托出来。从而完成了“泰山十八盘”的主题。读这幅画,可领略泰山雄伟之气象,同时以山路之险可象征人生中的攀登精神,如叶帅《攻关》一诗所写: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或者这正是这幅画立意所在。
 
从绘画技法言之,画作主题鲜明,极具表现力。通篇水墨氤氲,墨气十足,颇得华滋厚重之致。虽未至“干裂秋风”,亦是“润含春雨”的气象了。在黄宾虹积墨法风行画坛之际,画家有自己的面目是可贵的。
 
彭强华
 
      1943年10月生,广东梅县人,1968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毕业后曾在广州军区美术组任职,曾转业到广州美术学院任教,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央文史馆书画院南方分院画家,美术编审(正高级职称),广东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广东省政协书画艺术交流促进会理事、珠海市政协书画院特聘画家、广州市花都区政协书画室成员、广州画院特聘画家。
 
      1985年以来致力于客家风情的中国画创作,形成个人作品风格,以擅画客家围屋著称。代表作油画《开发荒地》(俗称牛田洋)、油画《人民力量的检阅》(广东省美术馆收藏)、中国画《战友》(广东省美术馆收藏)、中国画《炊烟缭绕客家村》(中国美术家协会收藏)、中国画《孙中山大元帅》(广东省政协收藏)。作品多次入选全国性美展并多次获奖,出版多部个人画集。
 
艺痴者技必良

郑荣明
 
很多人看来,沈永泰确实是非常非常的传统。他的篆刻,似乎没有自己的面目,他在赵之谦、吴让之、黄牧甫、王福庵之间游走,集腋成裘也好,博采众长也好,反正,他只是将这些人的创作中动人的地方吸呐过来,从不刻意显示自己的“个性”。他的铁线篆,也很忠实地将其中的传统品质表现出来,将其中的古典气息表现出来。他的瘦金体,比赵佶多了一份厚重,但主体品味仍然在瘦金体被认可的基调上。在阿泰所游弋的三个领域中,“传统”绝对是一个主调,而且,三者之间至为贯通:典雅、静穆之气、清健之态,同时,还有颇多的诚如前面所说的坚韧品质。

对于传统,沈永泰绝对是一个“痴者”,以古人“艺痴者技必良”的标准衡量,沈永泰“技”之良自不在话下,而且他之“良”早已有一种主体意识贯穿其中,即,走自已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传统”在很多人的眼中是一个包袱,在很多人眼中,又是可贵的源泉。传统的力量体现于继承者的“力”和“识”。沈永泰的“力”在广东书坛绝对“超群”;沈永泰的“识”,也已与许多人拉开了距离,所以对沈永泰的评价,既可定位于现在的超群,也就能定位于未来的超群。

 我之敬服沈永泰,归根亦在于他对艺术的一如既往的虔诚。沈永泰对传统的理解和尝试,在广东书坛能真正体悟的人不一定很多。但这并不紧要,真正能成大业者,必须经过一番“凤凰涅槃”,不过,不“凤凰涅槃”又如何呢?一个能很好地延续传统的人,已经可算是社会精英了!

      (郑荣明: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兼学术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岭南书法院院长、广东省书法评论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
 
对话沈永泰  

记者:赵旭虹
 
记者:有人认为,您以传统为起点,以传统为皆归的追求让人敬服。但也有人认为您的作品缺乏明显的“个性”,您如何看?

沈永泰:“个性”于作品而言,就是特点和风格,我作品的“个性”更多的是体现在传统基础上的博取与提炼,而非横空出世的“个性”张扬。这或许与我的性格和品味有关,“痴古”并不等于“食古”。

记者:您认为“流行书风形式感强但耐看的少”,能具体谈一下吗?

沈永泰:越传统的东西越能体现人类最原始最终极的目的。而传统中的经典是经过时间洗礼后的精华,具有恒久的价值。目前的流行书风,更多地强调视觉的张力,以达到吸引眼球的效应。古人云,美有“惊四筵”与“适独坐”之别,而只有“适独坐”的对象方可长时间面对。故此,人不能长期处于强烈的视觉冲击下。

记者:对于今天的年轻人来说,如何欣赏篆刻是一大难题,您认为应该从哪里入手?

沈永泰:篆刻可谓“方寸之间,气象万千”,它直溯文字渊源,旁通书法、绘画之理,又兼涉镌刻技艺,更彰显作者的学养和才情,无疑是浓缩了中国艺术的精华。欣赏一件篆刻作品,一般从篆法(又称笔法)、章法、刀法三方面着手。多看经典提高眼界是不二法门。
 
沈永泰
 
1962年5月出生,广东省南海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社员,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团成员,广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被广东省文联评为“文艺家协会优秀中青年会员”,2000年被评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德艺双馨会员。出版了《沈永泰书法集》、《沈永泰作品选》。

读孙戈先生《泰山封禅图》
 
班澜
 
孙戈先生擅写人物,传神阿堵,今写泰山,山水与人物结合,亦别有意趣。画中是古时泰山封禅故事。据《太平御览·卷第八十六》记载:“二十八年,始皇东行郡县,上邹峄山。立石,与鲁诸儒生议,刻石颂秦德,议封禅望祭山川之事。乃遂上太山,立石,封,祠祀。”其中三事:立石,即为秦始皇歌功颂德,这是历代帝王都喜好的事;封,是秦始皇加封泰山神,他何以有这么大胆呢?原来他在拟帝号时,李斯等大臣说:“有天皇,有地皇,有人皇,人皇最贵。”这马屁到位,甚合赢政骄矜之心,于是以始皇帝称号,君临天下,威加四海,而后就有了泰山封禅之封;祠祀,就是祭祀泰山神的仪式。封禅本是帝王向天下人宣示威权的游戏,不料却成就了泰山“五岳独尊”的地位。孙戈先生此图,即是借封禅故事,赞美泰山的巍峨雄壮。
 
在此作中,封禅与泰山是一种反衬关系,帝王愈以威赫仪式张扬其权势,愈见泰山之尊崇,反衬人生短促,岱岳亘古。以是,画家对皇家威仪作了细致刻画。一片金黄经幡伞盖,侍从和群臣簇着皇帝和皇后,正面对香案上玉琮行祭拜之礼,皇家气象刻划得很逼真。但那封禅泰山的主角,对泰山是什么态度呢?据说秦始皇上山,上了一半,遇到暴风雨,他害怕了,退了下来。汉武帝登山封禅,对泰山不知说什么好,只是感叹:“高矣!极矣!大矣!特矣!壮矣!赫矣!惑矣!”可知泰山之大,那些帝王也是敬畏的。刻划泰山封禅愈声势浩大,就愈显泰山之尊,这正是意在笔外的烘托之法。
 
画作上半部,主要刻划泰山本体,画家以劲健之笔写古松,葳茂雄发,已见泰山气势。从封禅而言,秦始皇当年还曾封松树为大夫,亦合题旨。构之上,乃以大斧劈皴出壁立千仞之山峰,而构图中心乃是曲折险峻的山路十八盘,且以朱红画出峰顶之南天门,真乃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要。正呼应了汉武帝呓语般的赞叹了,很有意味。
 
此作以人物画的大场面与山水画相结合,巧妙地表现了泰山所承载的历史人文精神。古论画者曾说,山水必要有人物点染,方可有人气。因为山水画画的不是自然的山水,而是人化的山水。孙戈先生此作更彰显了历史人文精神,是有益的探索。
 
孙 戈
 
1953年生于哈尔滨市。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央文史馆书画院研究员、南方分院副院长,中国长城书画院理事,中国同泽书画院副院长,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广东省国画学会理事,广州市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广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人物艺委会主任,广州市文联委员,广州市归国华侨联合会艺术顾问,广州炎黄画院执行院长,原广州书画研究院书记、副院长,广州画院副院长。
 

尊敬的一一一先生/女士

 

闻鸡起舞写五岳~诗书画印名家作品展

江山如此多娇爱国主义邮展

闻鸡起舞写五岳 珍书珍画珍邮画集图册首发仪式

将于二O一七年九月三十日上午十点

(星期六)

在花都区美术馆 隆重举行

诚邀 阁下 光临指导


主办

广东省书法家协会

广东省文史研究馆中国画画院

广州市美术家协会

广州市花都区邮政局


协办

广州山水画研究学会

广州炎黄文化研究会画院

广州市花都区文化馆

广州市花都区集邮协会

广州市花都区芙蓉诗社

广州市花都区书法家协会

广州市花都区美术家协会

广州市花都区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会


承办

三祥轩书画院

广州市花都区美术馆


展出山水画家(20人)

杨家聪   卢延光  李醒韬   梁照堂  邓子敬  

关 伟

 

 

 

 

Copyright Reserved 2012-2018 技术支持由雅昌艺术网提供